安东篱 Antoine Cid
法国书评人
安东篱毕业于巴黎狄德罗大学和巴黎索邦大学,主攻人文和文学。多年教授以法语为第二语言的外国学生;研究涉及“一带一路”项目中的文化、经济和地缘政治层面;与各大学教授、主席、孔子学院、中国协会及企业(施耐德电气)都有联系。
记者:您从何时起开始接触中国的文化?
安东篱:我认为一个人没有了解过中国文学和哲学的人生是不圆满的,他的经历也是不完整的。因此,在童年时期,我就了解到了宋江颠沛流离的一生、唐诗宋词中晦涩难懂的象征意义,后来的几年,我又了解明清时期文人墨客是如何对同一部作品进行不同的解读。随着日积月累的练习,汉语对于我来说不再那么虚无缥缈,我开始尝试从更深层次理解这门语言的厚重,其中蕴含的典故和各种各样的传说,以及它们背后一系列奇闻轶事和人生哲理。
我与中国有很多的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参加“汉语桥”活动,这是每年在湖南长沙举办的汉语国际竞赛。在我刚进入大学后,我有幸代表法国参赛,并在几番角逐之后获得了欧洲赛区前七名的成绩。
记者:在翻译作品的过程中,您是如何向读者介绍中国文化的?
安东篱:文学创作是一种表达方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真实的社会。因此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将不同国家之间语言进行转换,更要将作品本身视为一个整体。在工作过程中,我试图提升法国民众对中国文学的认知,并在中国近年发展历程中获得一些启迪。通过语言文字上的转换,不同的时空就此交织,因此在单纯地对整体作品进行翻译之后,还要能够看到更多内在的事物。在我翻译的作品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学术研究报告中,我着重于让读者感知真实的中国文化,同时致力于两种不同语言系统和思维方式间的长期对话。
记者:在目前的工作中,您认为存在哪些挑战?
安东篱:20世纪以来的文学翻译作品证实了汉语向印欧语系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存在着挑战。西方社会对这些文学作品的看法更像是对中国及其国际伙伴之间文化关系的一种调整。而这些变化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同时更值得关注的是未来在这一领域可能会有新的合作。然而,我们面前仍然存在障碍,中国文学作品在国外的主要受众局限于对中国或中国文化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和学者。这不仅是一种文化、语言学或社会学的问题,这更是一个值得出版业多加思考的问题,思考是否存在潜在的出版项目。
记者:您认为中国作品在海外翻译和出版过程中存在哪些难点?
安东篱:我认为中国作品在海外翻译和出版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难点是中国文化在海外的持续推广与宣传。在这个过程中,孔子学院和各海外高校的中文专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尽管如此,他们发挥的作用通常只局限在课堂中,而不是以更广泛的方式在社会上进行传播。我建议在传播中国文化时进行更加全面的推广活动,例如在中学阶段开设中国历史课程,加强并巩固各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提升欧洲在建立“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中的参与感。
记者:您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和法国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安东篱:我认为主要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持续深入地推进。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了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并提出了加强与欧洲各国合作的倡议,这项伟大的事业涉及了多个方面,包括地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这条几千年前的欧亚大动脉在全球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得以复兴,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促进了典范转移的发生。“一带一路” 倡议旨在促进和谐、包容的双边关系,这项倡议与世界上62%的人口息息相关。这项倡议无论是对欧洲政府、高校,还是对企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本系列文章由中国文化译研网与国际出版周报共同策划,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2025-01-02
2025-01-01
2024-12-31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