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欧洲各国都希望加强与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务实合作,但仍有部分欧洲人质疑,“一带一路”是中国向外输出过剩产能以及中国文化的工具。对此,多位欧洲的汉学家表示,“一带一路”并非单向输出,而是双向的文化沟通,可以加深中欧民众间的理解,促进民心相通。
1月7日,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正式成立,并举行揭牌仪式。(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由欧洲时报特约记者王骏 摄)
在北京语言大学近日举行的一带一路研究院成立仪式暨首届“一带一路”汉学与文化发展论坛期间,丹麦汉学家、前哥本哈根商务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曹伯义(Carsten Boyer Th?gersen)以早期中国的电报书籍撰写为案例,介绍了丹麦与中国的商业、文化和语言交流与创新。
1月7日,丹麦汉学家、前哥本哈根商务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曹伯义(Carsten Boyer Thogersen)在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揭牌仪式上发表演讲。
“丹麦与中国的商贸往来可以追溯至145年前。”这位曾担任过丹麦驻广州总领事的“中国通”在会后对记者说,他第一次到中国是1976年,当时他是丹麦中国友好协会的成员,后来他在中国留学、工作,长达20多年。他的儿子从小在北京长大,可以说一口地道的北京话,现在在北京工作。
40多年来,他见证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奇迹,也深深爱上了中国文化。退休后,他在丹麦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致力于推动两国交流。他看到,现在在丹麦乃至整个欧洲,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也有许多人到中国旅游,甚至留下定居。在他看来,中欧间的双向往来正在逐渐加深。
法国国家图书馆东方语言手稿部主任蒙曦(Nathalie Monnet)则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主要被视为是地缘政治和经济范畴,但是大家也不能够忘记其文化范畴,只要有贸易,有商品和技术的交流,就会有理念、艺术、文化和宗教的交往。“一带一路”的影响不仅局限在政治、经济层面,也会有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
法国国家图书馆东方语言手稿部主任蒙曦(Nathalie Monnet)发表演讲。
“直到上世纪中叶,很多西方人好几代人都对中国有偏见,认为中国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这种理念其实是错误的。过去几十年,西方越来越多学者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中国与世界交流非常早、而且往来密切。”蒙曦说,“一带一路”倡议让她想起了贯穿亚欧大陆的古代丝绸之路,是一个复杂庞大的道路网络,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销往欧洲。
她介绍,敦煌便是古丝绸之路的节点,敦煌找到了四千多份公元一千年左右的手稿,有粟特语、回鹘文、古藏文、梵文、希伯来文和叙利亚文等,印证了古丝绸之路促进了亚欧文化交流。1908年法国探险家和学者去中亚考古,把敦煌的手稿带回了法国,当时在法国就兴盛起了敦煌学,如今发展成了一个国际化的研究领域。因此,“一带一路”倡议也一定能够促进当代文明的交流互鉴。
德国知名汉学家、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吴漠汀(Martin Woesler)告诉记者,许多欧洲人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意识形态和经济的输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在他看来,“一带一路”并非单向输出,而是可以促进双向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中国文化对欧洲很有吸引力。
德国汉学家、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吴漠汀(Woelser Martin)出席“一带一路”汉学与文化发展论坛。
吴漠汀先后翻译了曹雪芹、鲁迅、郁达夫、朱自清、冰心、巴金、贾平凹等一大批中国作家的众多作品。1989年,喜爱中国文化的吴漠汀在大学学习了有关于《红楼梦》的课程,《红楼梦》的第一个德语译本由德国翻译家弗朗茨·库恩于1932年完成并出版,尽管只是节译本,库恩的翻译依然受到德国读者的欢迎。吴漠汀觉得,德国人应该需要一个全译本,从那时起,他就把翻译《红楼梦》作为首要之事。
1990年吴漠汀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后来回到德国攻读博士。2007年他和德国汉学家史华慈共同翻译了第一个德文《红楼梦》全译本,于2007年正式出版,目前,这本书已经出版了第四版。
他告诉记者,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欧洲人的欢迎,中国是21世纪促进世界繁荣的领导者之一,世界各国都会和中国人、中国文化产生交集,“一带一路”不应成为交流的阻碍,而应该成为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契机,促进互联互通。
恭喜恭喜
[官方回复]:
2024-12-24
2024-12-23
2024-12-20
202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