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国文化外译的学术活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项江涛

2021-06-09

5月29日,“中国文化翻译与传播高层论坛”在苏州举行。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翻译学在社会发展与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


壹 发挥翻译批评的引导作用

中国典籍翻译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新思路、贡献新价值,而且关系到中国能否平等参与世界文明间的对话。浙江大学教授许钧认为,应加大对翻译批评、文学翻译、中国学术外译和翻译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力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语境中,中西关系出现了以“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诉求中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输出为特征的新态势。然而,翻译领域仍面临众多问题与挑战,亟待翻译批评发挥监督、规范与引导作用。翻译批评的基础理论建设在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在翻译实践中的介入也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翻译批评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翻译学研究的薄弱环节。 

当前,翻译批评基础理论建设滞后,科学化、系统化程度有待加强。翻译批评对翻译实践缺乏积极有效的介入,研究的对象域和问题域有待拓展。在许钧看来,未来的翻译批评研究可以从三个方面拓展路径。一是深化翻译批评基础理论建设,增强科学性与客观性。二是增强时代意识与责任意识,拓展研究的对象域与问题域。三是提升翻译批评实践介入的有效性,发展“利他性”批评。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翻译批评应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在夯实自身理论基础的同时拓展研究的对象域与问题域,以积极的姿态介入翻译实践,继而推动翻译理论的深化与创新。


贰 聚焦翻译路径及理论构建

无论古今中外,翻译始终是促进语言生长的重要路径。促成语言的革新与创新是翻译的一大价值。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王克非聚焦翻译路径及其理论建构意义,提出翻译路径应关注谁发起翻译活动、目的是什么、效应是什么。中译外活动中蕴含丰富的翻译路径研究资源。他建议,在译者、选材、认知、策略、实践、反响、接受等层面进行翻译路径研究,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

近年来,通过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等,我国主动译出的作品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国外译者和出版方对中国作品的按需选译日渐突出。主动译出与按需选译互为补充,带来了更具生机与活力的文学交流生态。许钧认为,翻译始于语言,成于思想,目的是沟通心灵、引发共鸣。多方参与会让文化交流更具生机与活力。就文学翻译而言,文学经典的翻译往往不是一“本”定音,而需要经过不同译本的持续推进,以不同的侧重丰富和完善对原作的转化。

广西大学教授罗选民通过严复的《美术通诠》底本和原著的发现过程,揭开了学界有关严复文学和美学思想研究的谜团,并以此为例说明了文本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尊重学术界史料挖掘的严肃性。南京大学教授刘云虹以法国翻译家、汉学家杜特莱为例,通过考察其独特的翻译实践与经验,力求构建其对于中国文学外译的普遍意义,并借以探讨翻译家研究的可能路径。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冯庆华以汉英文学翻译中的无生命主语句式为例,说明无生命主语各类句式给中国的英语翻译教学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可以优化译文读者体验,促进中国文化交流。

将翻译上的“内”与“外”结合起来讨论,并非二元对立,而是对于层次分析法的具体运用。扬州大学教授周领顺认为,翻译研究需要深入了解翻译活动的运行机理,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尽可能实现翻译与传播的理想化效果,使翻译批评做到全面、客观和科学。

针对翻译人才培养问题,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威提出,翻译专业师资应该坚守明确的身份属性,坚持系统性与开放性协调的发展思路,明确翻译实践、教学、研究平衡并进的成长目标。在学科发展、地区服务、国家需求、技术关照等多个层面,推动个人及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叁 关注外交话语对外传播策略

近年来,我国政府努力推进中国外交话语的对外传播,以增进国外民众、政府和组织对我国外交政策与外交理念的理解和支持,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胡开宝以当代中国外交核心术语英译名在英美印等国的传播为例,探讨了当代中国外交话语对外传播的现状与问题,并基于此提出了当代中国外交话语对外传播的策略。他认为,话语传播方式是指人们通过话语传播思想和理念的方式,包括政治话语、新闻话语、学术话语和民间话语。这些话语方式具有各自的优势,可以在当代中国外交话语对外传播中发挥不同作用。不过,当代中国外交话语的对外传播主要采用政治话语和新闻话语方式,很少采取学术话语方式或民间话语方式,更没有采取新闻话语、学术话语和民间话语相结合的方式,传播效果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术语译名能否明确而统一,直接关系到话语的陈述及其承载的理论是否可靠,对具体话语对外传播的成败也会产生直接影响。只有准确翻译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术语并提供规范的译名,才能准确、客观地向国际社会宣传当代中国外交理念。相较而言,物质形式及符号形式中的多模态形式更加直观和生动,往往能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影响,但对相关问题的阐述没有符号介质中的文字形式那么深刻和全面。文字形式更为间接和抽象,尽管产生的影响往往滞后,却更为持久。因此,要成功进行外交话语对外传播,需要充分发挥不同话语形式的优势。胡开宝认为,当代中国外交话语的对外传播应当采取柔性传播、多主体传播和立体式传播等策略,以期卓有成效地向国际社会传播当代中国外交核心价值观和核心外交思想等。我们可以将当代中国外交话语故事化、案例化,通过讲故事或叙述典型案例的方法,生动而形象地向国外民众宣传中国外交思想和外交理念,让国外民众更好地理解并认同当代中国外交核心价值观。

责任编辑:张潇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