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下午,中国文物和博物馆笔译工作坊文化课特设融媒体沉浸式直播课:中国古代服饰专题课程。为使汉学青年们更加直观感受中华服饰的锦绣华彩,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王方老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展览现场开讲,带领来自40国的200余名汉学青年身入其境,了解、领略中国五千年的服装文明史。 王方老师以“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展览为讲解线索,带领大家穿梭在服饰历史的长河中,依次开启各历史时期服饰形制的篇章。中国服饰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开始穿衣配饰,中华服饰文化由此开端;商周时期使服饰等级区分系统化,后世相继沿用;秦汉时期确立了一整套服饰制度,成为大一统王朝等级礼法制度的标志;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伴随着服饰的革新...... 王方老师生动描绘了中国古代服饰的审美取向和穿着场景,系统讲述了中国古代服饰的衍变历程,为汉学青年们呈现出了一部立体版的中国古代服饰简史。观展的汉学青年们相聚在不同时空中,共同探索中国古代服饰的光耀。 王方老师的课程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氛围热烈,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在互动答疑环节,王方老师对汉学青年的提问一一进行专业解答。 从回望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开始,中国文物和博物馆笔译工作坊文化课走过了观望瓷器的流光溢彩、书画的内外兼修、服饰的演变革新,汉学青年们通过一节节文化课程领略了华夏先民的勤劳与智慧,感知中国古代的器物美学、礼乐制度、社会生活和精神文明,深入理解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独特的凝聚力、延续力、传承体系和文化精神,为日后成长为更加理解中国、读懂中国、沟通中西的汉学家和翻译家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王方 王方,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考古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汉唐考古、服饰考古。主要论著有《汉服成为中华文化符号的观察》《“偏衣”的考古学识读》《“襜褕”考》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汉服的形成——东周秦汉服饰的考古学研究”。科研成果《六安白鹭洲出土铜灯人像的发型与服饰及相关问题》《徐州北洞山汉墓陶俑佩绶考——兼论秦汉印绶之制》分别获得2016年、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优秀论文奖二等奖和一等奖。 “新汉学计划” 海外高级中文翻译人才培养项目 中国文物和博物馆笔译工作坊 “新汉学计划”旨在通过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学术合作项目,培养中文水平优异、文化背景多样、科研能力突出的优秀青年汉学与中国研究人才,推动汉学和中国研究跨文化、跨专业、跨学科发展。 中国文博笔译工作坊作为本项目的重点活动,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北京语言大学青岛世界汉学中心、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承办。 本次工作坊以文博翻译为主题,聘请国内外19位知名专家、学者、译者,特开设中国文化课、语言翻译课,其中中国文化课为公开课,所有学员(截至目前,本次工作坊共有253人报名,涵盖40个国家和地区)与非学员均可学习,语言翻译课只面向报名学员,分语种(阿拉伯语、英语、法语、俄语、意大利语、日语、波斯语)单独授课。 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由北京语言大学与青岛市政府合作共建,致力于借助双方优势,凝聚汉学家力量,服务国家战略。 世界汉学中心将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为重要使命,致力于联络并激活遍布全球的汉学家,打造以汉学家为“思想源”的智库,建立世界各国汉学家和汉学机构间常态化交流机制,形成稳定学术交流模式,逐步建立完善的世界汉学与中国文学、出版、影视、艺术、文博等相关产业的对接机制。中心将通过数据库建设、学术出版、翻译服务、论坛会议、研习研修、智库咨询等方式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汉学家交流和学术往来互动。
2025-01-02
2025-01-01
2024-12-31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