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汉学发展报告:巴基斯坦篇

来源:世界汉学中心

作者:

2025-06-24

世界汉学中心国别汉学发展报告·前言

  汉学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是漫长的中国历史文化和外国的历史文化碰撞之后派生出来的一种学问,是中国文化另一种形式的自然延续。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与区域研究的勃兴,国别汉学的发展呈现出多维度的学术图景:既植根于本土学术传统,又交织着国际学术网络的动态影响。在徐宝锋教授领衔下,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汉学家口述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及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一带一路汉学话语体系研究”项目提供学术支持,世界汉学中心依托自有资源数据库与海外汉学家团队,通过大量权威数据和文献资料,系统梳理各国汉学研究的历时性演进与共时性特征,依据地区或国家分析阐述了其汉学整体发展状态与趋势。

  本系列报告以地区或国家为单元,按照各自汉学发展现状分别聚焦以下核心议题:

  一是学术史脉络:追溯汉学在所在地区或国家的制度化进程,解析其与政治、社会思潮的互动关系;

  二是代际谱系与学术共同体:量化分析各国汉学家群体的人口特征(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学术传承),重点阐释代表性学者的方法论创新及其学派影响;

  三是方法论转向:所在地区或国家汉学界在知识论和方法论层次上做出的调整与更新、融合与张力;

  四是知识生产机制:考察教育机构、资助体系与学术共同体对研究议题的形塑作用;

  五是文化接受:反思汉学成果在对象国公共领域中的传播与重构现象。

  通过实证数据与理论反思的结合,报告将致力于呈现差异化的学术生态,揭示汉学作为“知识中介”在文明对话中的独特价值。我们期待这一基础性工作能为服务国家战略提供智力策源,为海外汉学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及文化实践者提供参照,并推动汉学从“区域研究”向“全球知识生产节点”的范式升级。

  6月12日-15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担任学术指导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等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南亚汉学家大会暨中斯学者文明对话会,在科伦坡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中心成功召开。开幕式当天,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主任、世界汉学家理事会召集人徐宝锋发布了《世界汉学发展报告——南亚篇》(以下简称《南亚汉学发展报告》),并对南亚国家的汉学发展成果进行了分析。

  今日推送的是南亚地区汉学发展报告-巴基斯坦汉学报告。

巴基斯坦汉学发展报告

  一、基本情况

  巴基斯坦全称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The 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巴基斯坦是多民族国家,全国共有旁遮普、开伯尔–普什图赫瓦、俾路支、信德4个省和伊斯兰堡首都特区。巴基斯坦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处于我国与南亚、中亚、西亚及海湾地区连接的枢纽,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1951年中国同巴基斯坦建交,1963年《中巴边界协定》奠定互信基础,推动了对中国研究的初步需求。1962年,卡拉奇大学开设巴基斯坦首个汉语课程,为满足国家军事、国防、外交合作需求,服务于军队、外交部等机构的人才培养与储备,这一期间教材主要依赖英国殖民时期的汉语学习资料,如《华英词典》。1978年国立现代语言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Modern Languages)成立中文系,成为巴基斯坦国内高校首个汉语本科专业。1990年代,巴基斯坦学者开始赴中国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高校进修。2005年,巴基斯坦第一所孔子学院伊斯兰堡孔子学院在伊斯兰堡成立。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巴经济走廊(CPEC)的启动进一步推动了汉学研究的快速发展。2015年,旁遮普大学设立中巴经济与政策研究所。2023年,由北京语言大学与伊斯兰堡国立现代语言大学主办,世界汉学中心牵头设立的巴基斯坦汉学家理事会正式成立,理事会积极推动两国高校与科研机构在学术科研、文化交流、高层次国际汉学人才培养等相关领域的合作交流,开启了巴基斯坦汉学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汉学家

  据本报告统计,截至2025年5月,可调研到具体信息且有一定的学术产出的巴基斯坦汉学家有45人。主要从事文学文化、哲学宗教、历史、翻译等领域研究的汉学家共有11人,主要从事汉语研究及教学的共23人,主要从事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学等)相关研究的共11人,从事其他与中国相关研究的汉学家共1人(部分数据有重合)。目前有约50%的巴基斯坦汉学家主要从事汉语教学领域的研究和工作,有约24%的汉学家从事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及社会领域的研究。从事传统汉学研究的汉学家约占总人数的24%,且其中有约一半的人从事翻译工作在年龄方面,由于很多汉学家未公开自己的年龄,因此无法对巴基斯坦汉学家队伍的年龄分布进行分析。但从汉学家们职称分析可以大致看出,巴基斯坦汉学以青年汉学家队伍为主。

1.png

图15巴基斯坦各领域汉学家人数(单位:人)

  根据目前已经掌握的巴基斯坦汉学家的作品数据进行分析,学术著作成果较为丰富的有14位。由于部分汉学家的研究成果尚未公开发表或未在互联网平台公开,以下分析数据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具体呈现详见以下图、表:

2.png

表4巴基斯坦汉学家学术成果情况表

3.png

图16巴基斯坦汉学家学术成果数量分析表

  (二)汉学机构

  1.汉学研究机构

  目前主要进行中国相关研究的巴基斯坦汉学研究机构共20家,其中代表性的机构有:

  巴基斯坦萨果达大学中国研究所(Pakistan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University of Sargodha):成立于2018年,旨在介绍和推广中国语言文化和文明,加深学生对中国政策和在全球经济和政治中的作用的理解。该研究所为满足巴基斯坦,特别是萨戈达地区提供了汉语学习课程,以满足该国日渐高涨的汉语学习需求。

  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国立科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Chinese Studies Centre,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ciences and Technology):该研究中心成立于2016年1月,现任主任赛义德·哈桑·贾维德(Syed Hasan Javed)。该中心旨在进行对中国社会的多学科研究,为中巴经济走廊(CPEC)等双边国家项目中提供帮助两国的技能资源。该中心出版有《中巴经济走廊(CPEC)带来经济腾飞:中国制定全面政策改革的经验》、《建立巴基斯坦的经济特区:学习中国的经验》等。

  巴基斯坦中国研究所(Pakistan-China Institute)于2009年10月1日成立,是第一个非政府、无党派和非政治的智库。PCI致力于成为促进巴基斯坦和中国在各个领域特别是国防和外交、教育和能源、经济和环境领域交流与对话。

  伊斯兰堡COMSATS大学中国研究中心(China Study Center, COMSATS University Islamabad),伊斯兰堡COMSATS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于2013年在伊斯兰堡COMSATS大学成立。CSC旨在成为CUI所有与中国相关的活动的中心,涵盖教育、科技、商业和文化领域。中心致力于促进联合研究,并寻求与中国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以及其他相关机构和大学的广泛合作。其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吸引巴基斯坦学者在中国高等院校学习,并促进巴基斯坦与中国之间的学生交流和人员往来。另一方面,中国研究中心也致力于向中国人民展示和推广真实的巴基斯坦形象。CSC的愿景将中国推广为巴基斯坦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合作伙伴。

  巴基斯坦智库全球丝绸之路研究联盟(Global Silk Route Research Alliance),2022年3月,从巴基斯坦顶尖大学国立科技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ciences and Technology)退休的泽米尔·阿万教授成立了“全球丝绸之路研究联盟”(Global Silk Road Research Alliance)智库,并担任该联盟的创始主席。全球丝绸之路研究联盟的目标是帮助读者对地缘政治相关事件形成批判性和反思性的视角,重点关注“一带一路”倡议、中巴经济走廊、中国、亚洲、穆斯林世界等。联盟积极促进科技、创新、教育、贸易、技术转让、商业等领域的合作,同时也鼓励青年、少数群体和少数群体为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2.孔子学院

  根据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公布的数据,当前巴基斯坦共设有孔子学院5家,孔子课堂2家,分别是费萨拉巴德农业大学孔子学院、卡拉奇大学孔子学院、旁遮普大学孔子学院、伊斯兰堡孔子学院、萨戈达大学孔子学院、佩特罗中学孔子课堂、千禧孔子课堂。

4.png

表5巴基斯坦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

  (三)高校中文教育

  当前在巴基斯坦设有中文院系的高等院校主要有3所,分别是巴基斯坦国立现代语言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Modern Languages),巴基斯坦萨果达大学(University of Sargodha)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国立科技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Pakistan)。其中,伊斯兰堡国立现代语言大学中文系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最初建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巴基斯坦军方人员学习了解中国文化。后来,这个系也逐渐开始对平民开放。另外其他所个高校在其中国研究中心下开设有中文相关课程。

  (四)汉学期刊

  国立现代语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办的《巴基斯坦中国研究》(Pakistan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是巴基斯坦唯一专注中国研究的英文年刊。主要出版涉及巴基斯坦-中国研究领域的前沿研究,包括但不限于巴基斯坦-中国关系、共享未来、“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政治学、国际关系、和平与冲突研究、教育与发展研究等。

  二、存在问题

  政策驱动型发展。巴基斯坦汉学以政策需求为导向,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跨学科特征。巴基斯坦汉学研究的发展与其国家战略需求、中巴双边关系及区域合作密切相关,呈现出鲜明的政策导向性、实用主义特征和跨学科融合趋势。

  学科体系亟待完善。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巴基斯坦汉学呈现出明显的应用导向趋势。全国范围内尚未形成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仅有国立现代语言大学等少数高校开设系统的汉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严重同质化现象,大部分院校停留在基础汉语教学阶段,缺乏中国历史、哲学、文学等专业课程的设置。这种碎片化的学科布局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研究需求。

  研究资源匮不足。巴基斯坦全国的中文藏书总量较少,数字资源建设较为薄弱,数字资源建设滞后,其自建的“中巴学术资源共享平台”收录文献较少。研究资源的限制制约了巴基斯坦汉学的研究效率和质量。要突破这一瓶颈,亟需建立联合采购机制、建设本地化数字平台,并完善资源共享体系。


责任编辑:吴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