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说汉学 | 【俄罗斯】萨沙:从网络语言到AI对话:一位语言学者的“跨界”学术之旅

来源:世界汉学中心

作者:

2025-07-24

  2025年6月25日至29日,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北京语言大学合作举办,青岛世界汉学中心承办的“问道中国:‘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研习营”2025在青岛举办。作为“薪火永相传——大师说汉学”的俄罗斯籍专家主题讲坛,萨沙(Sboev Aleksandr)副教授带来《从网络语言到AI对话:一位语言学者的“跨界”学术之旅》主题讲座,7个国家的10名“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参加讲坛并互动交流,研习中心负责人张潇尹担任主持。

1.png

  萨沙老师的学术兴趣聚焦于汉语研究,他带领博士生们一同感受语言研究的魅力与演变,从网络流行语出发,最终与人工智能相遇、对话,这旅程的起点,就藏在大家日常刷到的热词、玩到的梗里,而终点,则关乎人类如何与未来沟通。

2.png

缘起:一次“意外”的发现

  萨沙老师的学术兴趣是如何产生的呢?他大学本科专业是翻译,在同学们热衷于文学翻译时,他偶然在一本俄中网络计算机术语词典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那些不断涌现、规律性强的网络新词,激发了他研究中国网络数据与计算机术语的兴趣。他意识到:“计算机术语构词规律很固定,新词爆发有限,但中国社交媒体上的网络语言却魅力无穷。”这份好奇,促使着他转向研究汉语,特别是当时在俄罗斯学界几乎还是空白的汉语网络语言。大学四年级和五年级,他则专注于收集、分类、系统化中国网络词汇。

深化:从词汇到语法,从语言到文化

  博士阶段,他的研究焦点从词汇衍生到了网络语言的语法结构、生成模式,甚至网络谐音现象,他通过分析新词来源、谐音用法,试图把握网络语言在特定语境下的变体。

  博士毕业后,他的研究进入到“深化拓展”阶段,开启了教学启发与跨领域的研究。2013年起,他在大学任教,和学生一起研究了汉语广告的运用特点和民意策略,比如中国电商直播语言。他们从语言结构找到直播间说服力的方法,研究广告话语,以及广告主持人的言语策略。

  “我的研究方向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自然衍生性。”萨沙老师的研究领域从网络用语到网络语法,再到网络语言的广告语,最后扩展到整个广告话语研究,甚至延伸到网络称呼语的社会文化意义。

3.png

拓展:言语行为与跨学科探索

  近两年,萨沙老师的研究重心又转向了一个更“新潮”的领域——大语言模型与人工智能。这并非偶然,移居中国工作后,他接触到了更多中国本土的大语言模型,开始探索AI的“语言”。

  他关注两个焦点:一是人工智能的言语行为研究,二是大语言模型的功能分析、行业应用及文化语言适配性。他分析了中国大模型如何表达情感,对比俄中大模型在翻译等任务上的表现,研究AI在媒体、教育等行业的应用案例,甚至“考问”中国大模型对俄罗斯文化常识的了解。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萨沙老师还准备了一个猜谜语互动体验环节。在他的研究中,可以发现部分模型存在知识盲区甚至文化偏见。这提醒我们,AI的“智慧”仍需人类智慧的引导和评估。

4.png

给研究者的几点思考

  最后,萨沙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给正在或即将踏上研究之路的朋友们分享了几点思考:

  “不要小看自己走过的路,看似分散的研究,可能正围绕着一个核心在拓展。”萨沙老师提到触发兴趣是起点,但同时要评估新领域的可行性。选择熟悉的领域进行深度研究,可降低风险;选择探索的领域则充满乐趣,但也面临挑战。

  从网络热词到AI对话,这位学者的旅程,展现了一个语言研究者如何在不同领域间穿梭、连接,不断发现新大陆。萨沙老师老师总结到,保持好奇心,尊重兴趣,勇于探索,或许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走出一条独特的路。

5.png

  主讲人:萨沙(Sboev Aleksandr),语言学博士,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兼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东方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2022年担任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东方学院汉学教研室主任,全俄汉语奥林匹克比赛组委会成员。俄罗斯汉语教师协会成员,世界汉学家理事会成员,俄罗斯《东方学院学报》《远东语言学期刊》编委。主要从事汉语语言发展趋势、汉俄对比、对外汉语教学、对外俄语教学、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出版专著和教材四部,在《圣彼得堡大学学报–东方学和非洲学版》《Восток (Orien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Language Studies》《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学报)》等重要刊物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


责任编辑:吴文志